近年來,我市將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更新相結合,重點從“洪澇統籌”“污澇共治”“智慧共享”三個方面發力,推進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和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
邊角改造,煥新城市肌理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今天,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提升人居環境品質,成為許多城市面臨的共同課題。
周家灣公園原為一處典型的城市“被遺忘的角落”,場地內臨時搭建的鐵皮房雜亂無章,建筑垃圾堆積、土壤裸露、雜草叢生,不僅影響市容,也無法為周邊居民提供任何公共服務。2023年,我市將其納入重點民生工程和海綿城市示范項目,以“還空間于城市、還綠地于人民”為理念,啟動全面改造。在保留原有地形植被基礎上,項目團隊巧妙利用原地形豎向高差,通過微地形設計和雨水徑流組織,構建起以“滲、滯、蓄、凈、用、排”為核心的海綿城市系統。公園內建設下沉式綠地452.4平方米、生物滯留設施584.4平方米、透水鋪裝3108.9平方米,實現了年徑流總量85.62%的控制和68.5%的污染物削減,不僅有效緩解市政管網壓力,而且凈化入河雨水水質。同時,植入公園驛站、城市書吧、康體廣場、環形步道、云中棧道、星空主題樂園等多樣化空間,滿足了周邊居民、高校師生和辦公人群休憩、閱讀、健身、交往等不同需求。
“以前這里又亂又臟,誰也不愿意來。現在好了,出門就是公園,能散步、能休閑、帶孩子玩也有地方,感覺生活品質提升了一大截。”附近居民王女士高興地說。
周家灣公園的建設,不僅是九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成果,更是利用城市邊角地實施“微更新”“微改造”的典范案例。它充分表明,在城市發展中通過精細設計、生態優先、功能復合的策略,同樣可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增值、社區活力的重塑和人居環境的顯著提升。
海綿賦能,繪就城水相融 11月8日,一場雨不期而至。在南湖公園的紅道藍路上,卻看不到一點積水,撐傘而行的市民也不擔心弄濕鞋襪。
始建于1957年的南湖公園,曾是國家重點公園。改造前,公園設施老化、功能單一。九江規劃設計集團、九江市城市管理局聚焦民生需求,以“生態筑基、文化鑄魂、功能賦能”為核心理念,構建了“三軸畫卷”,沿山脊、山谷和水岸,提升公園生態景觀,完善設施功能。通過透水鋪裝讓雨水迅速滲透到地下,減少公園積水;在綠地低點置入海綿設施,降雨時儲存雨水、凈化水質,緩解市政雨水管進水排水壓力;同時通過路沿石開口,將周邊道路雨水引入南湖公園內部,避免道路積水。通過海綿城市技術應用與歷史文脈延續,南湖公園實現了生態功能與市民需求的深度結合,成為“城湖共生”的生態人文公園。
兩湖片區在改造前主要存在內澇積水和水環境差的問題。圍繞這兩個問題,我市系統化開展了海綿城市建設。結合水環境綜合治理,開展源頭小區的海綿化改造,實現了70%的雨水就地消納和利用;充分利用公園綠地的調蓄空間實施雨水的聯排聯動,對片區內5個公園實施了提升改造;實施兩湖綜合治理工程,有效削減了80%以上污染量;搭建了智慧海綿監測管養平臺,實現了海綿設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智慧共享,筑就品質家園 潯南城市森林公園是集運動健身、親子休閑、生態觀光于一體的“城市綠肺”。改造之前的潯南森林公園如同一位“遲暮老者”,籃球場、乒乓球場地面破損嚴重,黃土裸露,停車場狹小擁擠,公共設施老化。項目改造注重人性化細節,打造“海綿環”主題思想。項目團隊在公園北側建設滯澇池,同步解決雨天下穿立交區積水問題;在南側增加原有水體調蓄功能,在暴雨時減輕下游潯南大道雨水管網壓力;對周邊道路進行聯動減排,設置下沉式連通樹池,將德化支路、學子路部分路面雨水接入公園海綿設施;利用公園內部水系的天然調蓄空間,將區域內澇標準提高至30年一遇。同時,搭建潯南片區區域海綿監測中心,連接潯南片區已建設的海綿點位,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精細化轉型。
潯南森林公園經過改造后,翻新的臺地運動場地,路線升級優化親水棧道,都為市民帶來了全新的游園體驗,讓城市空間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目前,我市已形成“市區聯動、部門協同、統籌推進”的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格局。市人大常委會完成《九江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立法工作,將于2026年3月1日起施行;出臺了13項海綿城市建設制度文件和7項技術標準,實現了項目從立項,到設計、施工、竣工驗收等環節的全流程閉環管理。示范期內完成了2個示范片區、116個重點示范項目建設。
來源:潯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