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6月,松原市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三年示范期內,松原市計劃實施7大類143個項目,總投資61.86億元,其中海綿相關投資30.02億元。如今經過三年的攻堅推進,計劃實施的143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項目全面完成建設目標,整個中心城區內澇防治能力總體大幅提升,源頭減量控污和污水提質增效效果明顯,人居環境也得到了顯著改善。
高位謀劃為百姓建設“會呼吸”的城市 在沿江西路與錦江大街交匯處,剛剛建設完成的沿江泵站內,工作人員正在維護設備。“我們投入了5.1億元改造雨水主干系統,使錦江大街等街路雨水管線及泵站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雨水排放標準達到兩年一遇。”松原市海綿城市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李朕告訴我們。
據悉,松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海綿城市建設,組建了書記和市長任雙組長的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科學制定了《松原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堅持“補短板、惠民生、提品質”的原則,融合“海綿城市+城市更新”理念,以海綿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行動為抓手,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老舊小區街區改造和公園綠地提升,為百姓建設“會呼吸”的生態宜居家園。
為確保項目順利推進,領導小組進一步完善了體制機制,制定4大類17項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規范方案設計與審查、工程規劃許可、施工驗收、運維管養、投資融資5個方面工作。施工中,不僅聘請專家團隊常駐松原進行技術指導,同時對建設進展、前期手續、工程質量、項目管理、資金使用5個方面全過程進行審計,并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部門考核,確保高質量完成項目建設。
三年期間,松原市共對城區25個內澇積水點進行了治理,同步實施雨污分流改造、管網清淤和泵站提升改造;改造了全市41%的支路和巷路,改造了210萬平方米的老舊小區,并綜合運用“藍綠灰”手段,對公園綠地進行了改造,增強了其雨水就地消納和滯蓄能力,實現了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
創新實踐打造可供借鑒的建設模板 在幸福公園示范片區,李朕帶我們看了那些看似平常,卻能起到重要蓄排作用的設施。“這些礫石有效減緩了雨水流速,減少了雨水徑流污染,還起到了過濾草和樹葉等雜物的作用。”李朕指著坡道上的礫石告訴我們。“每個城市的情況都不同,經驗不能照搬,我們只能一邊干一邊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李朕說。
據悉,經過三年實踐,松原市探索出了適合本地特點的海綿城市建設路徑,打造出了既省錢又實用的建設模板,為東北及全國類似地區提供了借鑒參考。
由于松花江穿城而過,松原江南、江北地勢不同,因此在內澇治理中,采取了差異化的內澇治理策略,收到了奇效。
針對江南城區地勢低洼、依賴泵站強排的特點,他們采取了“藍綠灰”協同措施,構建了“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的排水防澇工程體系。采用植草溝、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等綠色設施,削減雨水徑流。投入大量資金改造了雨水主干系統,并依托鏡湖等天然水體新增10萬立方米調蓄容積,使片區內澇防治能力達到30年一遇,實現24小時146.1毫米降雨條件下不內澇。
針對江北城區可重力排水、調蓄空間不足的特征,采取了源頭減排與提升管網排水能力相結合的方式,改造了文化康城等小區及濱江大道等道路,強化雨水下滲,利用江北地區天河大橋、學府街預留的排水箱涵打通排水通道,提升排水能力。
針對北方地區冬季寒冷的特征,在透水材料方面選擇高強度水泥為基料,摻入適量的硅灰、纖維等添加劑,既提升密實度又能承受凍脹應力。在鋪設透水磚時,通過合理設計排水坡度,基層采用透水性良好的砂石材料并設置排水管道等方式,降低磚體周圍土壤的含水量,從根源上減輕低溫凍害影響。
“在植物配置上,我們同樣采用耐寒性突出、抗淹能力強的植物品種,提升綠地生態穩定性和景觀性。同時優化了下凹式綠地結構,在匯水區上游增設沉淀池,阻隔融雪劑進入,保護綠地植被。”李朕說。
一系列管用有效的措施,讓松原城市地上地下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們驚奇地發現,以前一場大雨就劃船的現象再也沒有了,從前一到雨季就讓人頭疼的25個澇點也早已不復存在。2024年,松花江吉林段發生14年以來大洪水,水位達到了保證水位,洪水持續近1個月才消退,期間遭遇三場強降雨,松原市區沒有出現倒灌和內澇,海綿城市建設發揮了顯著成效。
因地制宜“海綿+”理念推動城市同步更新 從項目運作開始,松原市就確立了“海綿+”的建設理念,將海綿城市和城市更新行動結合起來,既防治內澇,又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改善城市環境。
三年間,松原市共計新建改造雨水管道74.9公里,清淤疏通雨水管道51.81公里,新擴建雨水泵站6座,新增抽排能力31.54立方米/秒。江南城區完成了錦江大街、哈達大街雨水管線工程,改造了烏蘭泵站,新建了沿江泵站,成功打通了兩條排水主動脈;江北城區新建了和平西路、伯都訥南街、扶余大路雨水管線工程,增加了排水通道。整個中心城區內澇防治能力總體提升至10年一遇標準,68%的區域達到20年一遇標準,48%的區域達到30年一遇標準。
海綿城市建設是民生工程,“生態、惠民”是其題中應有之義。除治理內澇,松原市還把蓄水、凈水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海綿化建設,共完成建成區內69個源頭地塊的改造,有效控制了雨水徑流污染。實施了濱江公園片區等4.64平方公里雨污分流改造,修復41處混錯接點,清淤修復污水管線74.65公里,極大提高了污水收集效能。污水處理廠進水BOD濃度從約130毫克/升提升至140.32毫克/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從70%提升至81.98%,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100%,無名泄支連續3年水質穩定達標。
“經過改造后,我們的小區不但下雨天不存水了,還規矩漂亮了很多。”家住光宇盛世華城的居民李先生說。
據李朕介紹,他們對這個小區的雨水管線、污水管線全部進行了更換,地面的混凝土采用的是透水材質,綠植也全部更換,“通過地面透水鋪裝和綠地,最后這個小區只有15%的雨水會流入市政雨水管道。”李朕說。
解決排水問題的同時,小區的人居環境也要同步改善。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松原市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原則,全面征集群眾意見與建議,不斷完善海綿城市建設內容。三年期間,共完成了113個小區的海綿化改造,讓8.3萬居民直接受益,群眾生活更舒適;改造了114條巷路,群眾出行更方便;改造了公園廣場16萬平方米,群眾生活更幸福。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群眾對松原市海綿示范城市建設的滿意度達97.14%。
多措并舉探索經濟實用的建設路徑 海綿城市建設,是個持續系統的大工程,在推進項目建設過程中,雖然遇到了國家政策的重大調整,但松原市積極應對挑戰,多措并舉,探索出經濟實用的海綿城市建設路徑,高標準地完成了海綿城市建設任務。
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及超長期國債資金17.77億元,地方債券資金2.44億元,整合排水防澇、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的中央和省級資金實現“一錢多用”,實施了松江大街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項目、扶余大路排水管線工程等項目。
積極推進央地合作。引入中鐵一局、中建八局兩家央企參與建設,結合地方需求與技術優勢,提升效率,實施了松原市2024年排水設施建設、松原市郭爾羅斯大路及源江西路地下管網改造等54項工程。
充分發揮市屬國企的融資能力,實施了文化康城海綿化改造、迎春花園海綿化改造等66項工程。
大膽嘗試海綿材料本地化生產。松原城鄉集團依托海綿城市建設,在市政產業園投資7300萬元,新建8萬平方米新型建材廠,研發生產透水磚、嵌草磚、消能設施、管道及井蓋等產品,形成年產30萬平方米透水材料能力,實現自產自用,降低15%成本,促進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持續推進。
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海綿城市建設已成為提高城市品牌形象的一個重要支點,成為功能完善、宜居城市生活環境的一個重要載體。通過三年建設,松原這座年輕的城市,正變得像一塊真正的海綿一樣有彈性、會呼吸,讓生活在其中的群眾擁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來源: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