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南京市水務局召開發布會。南京市水務局水環境建設處副處長張靜靜介紹,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南京42個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97.6%,18條主要入江支流全部達優Ⅲ,建鄴區“低水位運行”試點首次發現背瘤麗蚌、中國淡水蟶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實現治水成效與生態效益雙提升。
在河湖水環境整治方面,南京聚焦斷面達標、項目建設、問題整改等精準發力。比如在項目建設領域,13個市級河道水環境治理項目進展順利。其中5項新建工程共爭取到國債資金支持2.3億元;紫金山二溝暗涵整治、琵琶湖生態清淤等5項工程已完工,其中6月開放的琵琶湖生態清淤項目獲市民廣泛好評。“治理后的琵琶湖,水更清、湖更美,水質從原來的劣Ⅴ類提升至優于Ⅲ類。”張靜靜介紹,琵琶湖蝶變是近年來南京水治理、水生態修復的縮影。如今,內秦淮河截流管溝清淤等3項在建工程進度超70%,4項工程加速推進,年度任務有望年底全面完成。
淺灘區自然長出了大狼耙草等濕生植物,河中魚蝦嬉戲,引來成群白鷺、野鴨……南京創新探索的“低水位運行”模式成為一大亮點。建鄴區河西南部地區因江山大街過江隧道阻隔,形成了15平方公里的獨立小流域(河西南小流域)。針對流域內15條河道流動性差、水體透明度低等難題,南京市水務局聯合生態環境局、建鄴區,選取天保西河、雙龍河、尚元河3條河道作為試點,今年3月啟動低水位運行試驗。
通過“閘壩調度+泵站協同”,試點區域實現水深在0.3~0.5米;每日補充8000噸清潔水源激活水體流動,借助低水位工況排查整治8處污染源頭,構建多維度監測體系跟蹤治理成效。“如今,試驗段河道水質由V類提升至Ⅳ類,氨氮、總磷指標同比改善。而且水更清澈了,還長了不少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并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背瘤麗蚌、中國淡水蟶。”此外,鼓樓區金川河730米“清水淺流”示范段同步建成,打造出“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生態景觀。
張靜靜表示,該模式經汛期驗證,實現了防汛安全、成本控制、環境提升、生態修復的多維收益,為圩區城市河道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方案。下一步,南京將持續攻堅國省考斷面水質保障,加快怡康河、百水河等項目建設,深化水環境問題整改,同時推廣低水位運行等綠色低碳治理經驗,讓“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圖景遍布全城。
來源: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