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引漢濟渭、引大濟湟等北方地區調水項目越來越多,很多人沒有想到,溫潤的成都平原也越來越“渴”。四川被稱作“千河之省”,但水資源分布時空不均。數據顯示,四川盆地腹地生產總值約占全省80%,水資源量卻僅占全省20%,預計到2030年后,成都平原經濟區缺水問題將非常嚴峻。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經濟區的命脈,但僅依靠岷江單一水源,已然顯得不夠。經過數十年醞釀,引大濟岷工程正式落地。近日,四川官宣,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引大濟岷工程可研報告,標志著工程獲批立項,即將邁入建設階段。
雙水源雙通道的供水格局,寄托著破解成都平原缺水困境的期待。而將視野放寬至全國,過去一年來,一批論證多年的跨區域調水工程密集啟動,又將如何進一步打開城市發展的想象空間?
“一號工程”
四川地勢陡峭、起伏懸殊,許多大河從青藏高原發源,又流經四川盆地。省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就有1368條,包括長江(金沙江)、黃河、岷江、沱江、大渡河等13條大江河流域縱橫交錯,奔流向前。
這造就了四川“千河之省”的美譽,年均水資源總量位居全國第二。但四川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導致成都平原經濟區供水矛盾突出。尤其是2022年和2023年四川多地遭遇嚴重夏旱,汛期(5~9月)無汛,引發全國關注。
不僅如此,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四川用水量持續攀升。2020年至2024年,四川總用水量分別為236.86億立方米、244.29億立方米、251.56億立方米、252.50億立方米、255.21億立方米,短短5年間增長18.35億立方米。
從這一角度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就像成都平原經濟區的一條命脈,年均引水100億立方米,幾乎相當于“岷江年均來水量的70%”。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四川省水利廳主要領導公開呼吁,加快建設引大濟岷水利工程,預計到2030年成都常住人口將超過2330萬,而成都平原經濟區8市常住人口將超過4600萬,“預測到2025年,成都平原經濟區供水缺口約23億立方米/年”。
成都市“十四五”水務發展規劃也曾專門提及,對標城市發展能級,水資源保障能力亟待強化。“成都人均水資源量僅為約600立方米,預測到2035年缺水12億~16.7億立方米,水資源發展戰略與國土空間規劃結合不夠,缺乏骨干調蓄水利工程”。
這也構成了四川最大的用水瓶頸,制約著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自2021年起,四川持續高位推動“引大濟岷”工程,將其列為全省“一號工程”全力推進。該工程不僅將重塑全川水網格局,更將以大渡河的豐沛水源,解成都平原經濟區用水之“渴”。
重塑水網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50年代,在探討成都平原未來可能面臨的缺水問題時,有關專家就提出從川西北引水到盆地腹部區的設想;上世紀90年代,四川正式提出引大渡河補濟岷江的方案;2022年,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印發《“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將其列為國家水網骨干工程,此后進度條不斷加快。
如今,引大濟岷工程可研報告獲批,意味著這一超級工程即將真正進入建設期,成都平原經濟區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有望大大緩解。公開信息顯示,引大濟岷工程輸水線路總長為260.9千米,由總干線、南干線和北干線組成,工程總工期96個月,估算總投資為575.19億元。
四川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引大濟岷工程建成后,將新增灌面179萬畝,改善灌面591萬畝,供水人口3413萬人。成都平原將形成以岷江為主、大渡河補充的雙水源雙通道供水格局,對優化成渝地區水資源配置、強化水安全保障、支撐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這也將進一步支撐四川重塑現代水網,向時間和空間“要水”。根據《四川省現代水網建設規劃》,四川提出構建“六橫六縱”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六橫是都江堰、引大濟岷、長征渠、向家壩、引雅濟安、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六縱是武都、升鐘、大橋、亭子口、罐子壩、川渝東北一體化水資源配置工程,力爭到2030年骨干水網總體架構基本完成。
這些重大工程的加快推進,也將進一步重塑四川現代水網,進一步筑牢區域發展的安全底線。
新的趨勢
水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決定著經濟社會發展空間。
作為西部經濟大省,四川堅持把工業用水作為水資源管理“增長極”,推動“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率先在工業領域和產業園區剛性落地,水資源成為影響全省工業上馬和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的剛性因素。
這也是水資源配置影響區域發展的生動縮影。從全國來看,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尤其是黃河、松花江、遼河、海河等流域水資源銳減,全國平原縣級行政區中有近三分之一存在地下水超采問題。
2018年“央視三農”披露的一組數據顯示,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10座嚴重缺水。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關鍵制約,推動跨流域調水互濟成為破解這一瓶頸的重要手段。
最為引人關注的是,東、中、西三線推進的南水北調工程。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相隔千里的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得以“握手”。截至目前,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向北方調水超830億立方米,惠及沿線48座大中型城市1.95億人。
今年初,2025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透露,2024年新開工國家水網重大工程41項,實施水利工程項目46967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3529億元,同比增長12.8%。
其中還提及,“論證70年之久的新時代保護治理黃河標志性重大工程古賢水利樞紐開工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設,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通水”。
作為陜西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深遠的水利民生工程,引漢濟渭工程一期工程在2023年7月完工,成功實現先期通水,正式向西安供水。今年10月,引漢濟渭二期工程北干線33.8公里隧洞全部貫通,為北干線今年底全線貫通打下基礎。這一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從漢江調水15億立方米至渭河流域,將大幅改善關中地區工業和生活用水情況,受益人口1400余萬。
與此同時,引江補漢工程、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滇中引水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進度也不斷加快,力圖解決雷州半島、滇中等地的缺水問題。這些論證多年的水利項目密集上馬的背后,一張縱橫經緯的現代化水網逐步形成。一個新的趨勢是,南水北調大動脈持續壯大的同時,越來越多像引大濟岷、引漢濟渭、滇中引水工程等各大區域型重大調水項目正加快疏通“毛細血管”,以協同互濟的形式破解區域內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不久前,水利部部長李國英透露,截至2024年底,我國共建成水庫9.5萬座、大中型調水工程200項、大中型灌區6924處、堤防31.8萬公里,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
“十四五”期間,我國水利建設完成投資預計超5.4萬億元,相當于“十三五”時期的1.6倍。尤其是大中型調水工程的撬動效應持續增強,不僅是區域內穩投資的重要抓手,也是打破水資源剛性約束,迎來城市能級、產業能級躍升的重要契機。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