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上海虹莘排水泵站初雨調蓄管廊工程完成主體掘進工作,一座內徑15.1米、深44.6米的“深井”出現在人們眼前,它將成為上海應對城市雨水治理和排澇問題的“秘密武器”。
初雨通常是指降雨前15分鐘的雨水,這些雨水含有較多汽車尾氣等大氣污染物,到達地面后,又會混入生活垃圾、餐飲油污等地表污染物。初雨調蓄池用于初雨的收集、儲存和處理,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設施之一,它能夠顯著減輕城市管網壓力,改善下游河道水質,并且在暴雨來臨時,迅速儲存過量雨水,降低城市內澇發生的頻次和危害程度。
傳統調蓄池一般深10至15米,施工占地面積可達2000平方米,形如“池塘”。由中鐵十一局承建的上海虹莘調蓄管廊工程,使用了全國首臺初雨調蓄豎井掘進機,向地表深處要空間,大大減少工程項目對土地的需求。其施工占地僅200平方米,核心挖掘區是一個外徑16.3米的圓形區域。

項目施工現場。
中鐵十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建成后有望成為一座巨大的城市之“腎”,單次可攔截4700立方米初期雨水進行過濾,經調蓄暫存后輸送至市政主污水管網,助力上海探索構建“安全、高效、綠色”的現代化排水系統。
同時,工程建成后,豎井口會進行封閉處理,并恢復成規劃公園綠地。對于附近市民來說,未來這口“豎井”就像是一個隱形的“守護者”。
記者了解到,根據海綿城市理念,上海在中心城區規劃建設有多座初雨調蓄池。在海外,以豎井代替“池塘”的思路已有實踐,但在國內,這是很新的建造方式。對于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城市來說,占地面積極小的豎井方案顯然有更大的吸引力。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底板及內部結構施工,項目整體預計于2026年6月投運,如果運營效果好,后續或有更多應用。”中鐵十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上海第二座超級深井尚未出現,不過,該方案已經引起了國內其他城市的注意。在工程主體完工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渠務署便派出代表團來到上海虹莘初雨調蓄管廊考察交流。
“香港同樣是寸土寸金的城市,目前正在規劃推進相似的防洪排澇工程,上海的探索可以作為經驗借鑒,幫助香港加快構建立體化‘海綿城市’”。香港代表團的代表說。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