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重慶璧山,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敲打著東林道小區的花枝,卻未在透水瀝青路上留下半片積水。雨水悄無聲息地滲入地下,或匯入景觀化的雨水花園——這一幕日常景象,正是璧山夏季直面強降雨卻能“零大災”的微觀注腳。

作為長江上游典型的丘陵缺水地區,璧山既面臨夏季高溫干旱的長期困擾,又需應對短時強降雨引發的內澇風險。如今,這座城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水資源統籌調配與生態系統優化的“組合拳”,交出了一份氣候適應型城市的治理樣本。
海綿城市 讓雨水“變害為寶”的生態密碼 “以前下大雨,小區門口得蹚水走,現在就算下暴雨,路面也能保持干爽。”東林道小區居民的直觀感受,源于璧山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深度實踐。在這座城市,雨水不再是“麻煩”,而是被納入循環利用的生態資源。
東林道小區將海綿設施功能與景觀環境融合,依托雨水花園打造了充滿自然野趣的景觀小品,雨水花園和透水鋪裝分布在小區內,雨水不會直接從步道流向管渠,而是先進入雨水花園或透水鋪裝滯留和滲透,多余的雨水可流入市政管網或調蓄池,可用于物業灌溉等。如此一來,既保證了路面干爽潔凈,又讓水資源得到了循環利用。
這種“滲、滯、蓄、用、排”的治理邏輯,正從居民小區延伸至城市全域。近年來,璧山結合城市公園、綠地、湖泊等“大海綿體”,因地制宜劃分排水分區,通過植物與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在凈化雨水的同時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截至目前,璧山區累計建成達標排水分區12個,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的城區面積21.22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約45%。在強降雨來臨時,這些海綿設施如同城市的“彈性肌膚”,有效吸納短時雨水,避免了傳統管網“超負荷”引發的內澇災害。
開源節流 破解缺水困境的水資源戰略 璧山的防災能力,不僅源于對雨水的“科學收納”,更依賴于對水資源的“全局掌控”。作為無大江大河過境、無大型湖泊水庫的缺水地區,璧山曾長期面臨“夏汛冬旱”的矛盾——夏季強降雨易致內澇,而高溫干旱又會導致水源短缺。為打破這一困境,璧山構建了“開源+節流+治污”的水資源治理體系。
在“開源”層面,2020年12月23日,重慶歷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開工。璧山境內為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嘉陵江干線,從草街泵站提水到馬尾坡高位水池,由北向南自流經千秋堰水庫、鹽井河水庫,再從鹽井河水庫提水到新區水廠,再由新區加壓站加壓后輸水至璧南水廠。
自今年3月起,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嘉陵江干線全線正式通水,嘉陵江的清波翻涌著漫過草街泵站,江水順著11.6公里的“地下長龍”奔涌至璧山新區水廠。至此,璧山七十萬居民的吃水問題有了保障,幾千家企業的生產用水瓶頸就此打破。
“以前夏季高溫時,農村高海拔地區常斷水,河道生態基流也被擠占。”璧山區水旱災害防御中心主任羅玉鈴坦言,調水工程實施后,不僅群眾用上了“放心水”,河道生態基流與農林灌溉用水也得到保障。
“節流”與“治污”則為水資源安全筑牢防線。璧山分批推進城區中水回用工程與15個鎮街的中水處理設施建設,處理后的中水一部分用于城市循環利用,另一部分則流入河湖補充生態用水和景觀用水。
目前,中水被廣泛應用于璧山區市政環衛、道路沖洗、園林澆灌等場景,為城市供水系統“減負”成效顯著,相當于為城市新增一座“隱形水庫”。同時,通過關停污染企業與污染養殖場,璧山從源頭切斷了水源污染,讓每一滴可用水都經得起檢驗。
這種“量質并重”的治理思路,讓璧山在應對強降雨時,既能通過調蓄設施消納雨水,又能通過穩定水源保障民生,避免了“澇后即旱”的連鎖風險。
生態調節 通風活水構建的“城市涼島” 行走在璧山黛山大道上,雙向8車道旁的綠化廊道郁郁蔥蔥,途經7個城市公園的“綠網”與交通“路網”交織,清新的風順著道路貫穿全城——這不僅是城市景觀的“顏值擔當”,更是璧山應對極端天氣的“生態防線”。
作為城市通風廊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黛山大道與河道兩側的綠化廊道共同保障了空氣流通,在強降雨后加速水汽擴散,減少潮濕悶熱天氣引發的次生問題;而在高溫季節,又能引導自然風為城市降溫,緩解熱島效應。
水系的“活化”則讓城市更具“抗災彈性”。璧山在新區建設中堅持“逢溝不填,遇水架橋”原則,讓秀湖公園、楓香湖兒童公園等多個水體均與璧南河聯通,形成循環流動的“活水網絡”。這些水體不僅是景觀,更扮演著“天然調蓄池”與“冷源”的角色:強降雨時,水體可吸納多余雨水,降低內澇壓力;高溫時,水體蒸發帶動周邊降溫,形成局部“涼島”。
截至目前,璧山城區已建成38座公園,全區綠地面積達2113萬平方米,觀音塘濕地公園的水生態修復項目更入選“碳中和典型案例”——生態系統的完善,讓城市在應對氣候風險時擁有了“自然緩沖帶”。
未雨綢繆 全鏈條筑牢防災“安全網” 璧山的“零大災”答卷,并非偶然的“運氣”,而是源于全鏈條的風險防控體系。在強降雨來臨前,璧山通過提升極端天氣預報預警能力,提前做好防汛部署;在災害應對中,海綿設施、調蓄工程與生態系統協同發力,削減災害影響;而在日常治理中,電力保供、森林防火與健康防護的“多線作戰”,則避免了次生災害的發生。
夏季高溫與強降雨往往“相伴而生”,璧山一方面引導企業錯峰用電、建設分布式電源,保障民生與生產用電;另一方面通過增加耐火耐旱樹種、建設防火隔離帶,防范森林火災風險。同時,針對高溫熱浪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璧山多渠道發布健康預警,織密民生安全防護網。正如璧山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所言,下一步,璧山將繼續整合多維度防災規劃,完善高溫應急機制,讓“適應氣候變化”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與行動。
從海綿城市的“毛細血管”到水資源配置的“主動脈”,從生態系統的“自然緩沖”到全鏈條的“風險防控”,璧山用實踐證明:城市應對氣候風險,既需要工程性措施的“硬支撐”,也離不開生態治理的“軟保障”。這場夏季強降雨中的“零大災”,不僅是一次防災減災的成功案例,更是中國西部丘陵城市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生動縮影。
來源:重慶市璧山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