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水可不大行,現在你看,多清啊!”在山東省濟寧市太白湖景區老運河人工濕地出水口,家住湖畔的王大爺望著清澈見底、蘆葦搖曳的水面發出感嘆。這一轉變,得益于濟寧太白湖新區推行的“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河道水生態修復+雨污管網”全鏈條治理模式,標志著區域水環境治理實現從“治污”向“育生態”的系統性跨越。

水治理的首要環節在于污水處理。位于太白湖新區的濟寧中山公用水務有限公司污水分公司完成提標改造后,出水水質由一級A標準提升至準Ⅳ類,化學需氧量與氨氮濃度顯著下降。目前,新區已形成“四廠聯動”的污水處理體系,日處理能力達24萬噸,其中3座出水水質達準Ⅳ類,尾水成為生態補水的穩定“優質水源”,為后續濕地與河道修復奠定基礎。

為進一步凈化、涵養水源,當地建設了老運河尾水截流人工濕地等3個人工濕地,構成水質的“天然凈水池”,總處理規模約30萬噸/日,消化超過90%的污水處理廠尾水。通過“潛流濕地+表流濕地”組合工藝,濕地系統對尾水實施深度凈化。以老運河濕地為例,日處理約10萬噸尾水,凈化后化學需氧量濃度再降10%,總磷削減85%,最終出水達地表水Ⅲ類標準,穩定匯入南四湖。新區同步實施“精準運維”,保障濕地持續發揮凈化功能。

在洸府河太白湖段,實施沉水植物種植等生態修復工程,累計新增沉水植物面積20萬平方米,河道水質與生境明顯改善,吸引白鷺、野鴨等鳥類棲息。洸府河西岸北湖灣小區居民劉女士感慨:“以前河道有輕微異味,現在變得非常美了。”生態修復不僅凈化水質,也重塑人水相親的城市景觀。
以“污水零直排”為目標,太白湖新區系統推進雨污管網改造,累計檢測管網260公里,查明混接點127處、破損點53處。通過實施“源頭分流”工程,新建雨水管網18公里、污水管網12公里,配套建設調蓄池3座,有效解決雨天溢流問題,實現從末端治理到源頭防控的轉變。
從單一治理到“系統共生”,太白湖新區逐步構建起全鏈條水生態體系。截至今年9月,地表水考核斷面達標率為100%,主要河道水質穩定達標,南水北調東線輸水通道太白湖段水質持續優良。
濟寧市生態環境局太白湖新區分局局長蘇加貢表示,下一步將探索構建“智慧水生態”管理平臺,整合水質、水文與生態數據,推動水環境管理數字化;同時,推廣“濕地+文旅”“河道+景觀”等融合模式,讓“清水綠岸”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靠山”。
來源:中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