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二道沙河畔碧水潺潺,游人漫步其間。這條曾經市民避之不及的黑臭河變身為如今的“幸福河”,正是包頭市深入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生動寫照。
幾年前,因為水質差、味道大,二道沙河成了人們口中的“臭水河”,人經過時都得捂住鼻頭、皺起眉頭。作為黃河一級支流,二道沙河的生態環境不僅事關母親河生態健康,更制約著城市發展、民生福祉。
為了讓“沙河”變“清河”,包頭給出的回答是:減量、提質、系統治理。治理過程中,包頭市生態環境局對全市排水企業及污水處理廠,逐戶調研,逐個攻堅,精準施策。經過治理,經尾閭工程流入二道沙河的水量大幅下降,水質有效提升,2024年入黃尾閭日均排水量較2020年銳減6萬余噸,水質穩定達標。
同時,包頭還建設了占地面積728畝的二道沙河人工濕地,讓沉睡的河道重新恢復生命力,成為百姓近水、親水的城市打卡地。水清了,鳥來了,魚多了,二道沙河濕地附近的垂釣園甚至有了釣魚的人,曾經的“臭水河”煥發了新生。

二道沙河入黃口
包頭市屬于全國嚴重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10%,水資源短缺問題已成為制約包頭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工業企業廢水治理,是包頭繞不開的選擇。在華電包頭分公司,企業實施了水源整改工程和廢水資源化節水改造工程,成為國內電力行業第一批廢水資源化示范電廠,為國內大型火力發電廠利用工業中水和城市污水作為水源提供了范例。工程投產運行后,每年可減少約1000萬噸新鮮水的采用,廢水排放量減少100萬噸,氨氮減排量9噸,完全避免了對黃河水質和水量的影響。
近年來,包頭市全力推進工業節水減排,積極開展工業節水改造,全面提升工業企業水資源利用效率,印發實施《包頭市工業節水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2024年,完成13個重點工業節水改造項目建設,實現年節水量700萬立方米;累計創建自治區級節水型園區3個、節水標桿企業3戶、節水型企業8戶,市級節水型園區6個、節水型企業42戶。積極落實“六大行動”,印發《2025年包頭工業節水行動落實方案》,又制定了2025年新增火電行業節水能力150萬立方米以上的目標。在鋼鐵、電力、稀土等重點行業實施深度治理工程,大幅削減廢水排放與入河污染負荷。與此同時,企業也在一次次節水改造過程中,突破了發展的技術瓶頸,回答了缺水背景下與母親河共生共榮的時代命題。
讓城市廢水“再就業”,搖身變成再生水,已經成為城市打開第二水源“閥門”的“金鑰匙”。2025年,包頭市率先印發《包頭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再生水利用工作若干措施(試行)》,“再就業”的城市廢水越來越多。推進16個再生水試點示范城市項目建設,在青山裝備園區、九原工業園區、稀土高新區、昆區金屬深加工園區建設4座兼具污水處理和深度凈化功能的高品質再生水廠,市區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58萬立方米/日,新增工業污水處理能力10.5萬立方米/日、再生水深度凈化能力16萬立方米/日,實現再生水“分質供水”,滿足了企業使用高品質再生水的需求。
2022年、2023年包頭市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分別位列全國第15位與第7位,黃河干流水質自2016年起連續保持Ⅱ類。2024年,包頭8個國考斷面,自“十四五”以來首次實現100%達標,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達87.5%、徹底消除劣Ⅴ類水體。這些數字,共同組成了當下綠水青山、鐘靈毓秀的包頭,編織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