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0月19日央視新聞報道,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近日聯合印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行動方案(2025-2027年)》,要求各地大力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風險防控和治理能力。
韌性城市建設議題,是城市發展“里子”問題的再聚焦。此番九部門聯合發布的行動方案,關注城市建設從“面子”到“里子”的深化,既是對現實痛點的精準回應,更是對城市治理理念的革新升級。
韌性城市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象化的抗風險能力體系。它要求城市在遭受地震、暴雨、疫情等沖擊時,能像彈簧般“壓不垮、彈得起”。當前我國不少城市建設短板多在“里子”,如供水、排水、燃氣等管線平均使用年限已超30年,部分管線甚至“帶病運行”;排水管網設計標準滯后于城市化進程,暴雨季一些城市嚴重內澇;“重地上輕地下”的發展模式,為城市安全埋下不少隱患。
此番行動方案將韌性城市建設進一步由目標轉化為“路線圖”,通過細化9大類32項具體任務,形成了從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建設到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完善的全鏈條規劃。以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為例,方案明確要求推進水電氣熱等管線的數字化改造,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現24小時監測,這種“技術+制度”的雙重賦能,讓隱患可預警、問題可追溯、處置可協同。更值得關注的是“協同治理”理念的落地,如方案提出的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有望打破以往“各自為政”的治理困局。
讓韌性城市建設的“路線圖”盡快照進現實,首先,技術落地要“實”要“準”。如方案特別強調“統籌利用地上地下空間”,要求所有城建數字化平臺須兼容國標,避免重復建設,同時整合國土空間、市政管網、建筑結構等數據,形成“一張圖”管理,根治“數據孤島”頑疾。
其次,資金保障要“穩”要“久”。韌性城市是需要持續投入的“長跑工程”,方案提出探索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投融資機制,既緩解財政壓力,又引入專業運維團隊,實現“建管養”一體化。
此外,公眾參與要“深”要“廣”。城市安全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全民的“大合唱”。方案要求建立社區應急響應網絡,通過定期培訓讓居民掌握基本救援技能;同時推廣“韌性社區”建設,既提升景觀又增強蓄洪能力,通過這種“微改造”讓市民切實享受到韌性城市的紅利。
唯有將“里子”工程做實做細,才能讓城市既有“面子”的光鮮,更有“里子”的堅韌。期待在“路線圖”指引下,政府、企業、市民能形成“共建共享”良好局面,共同筑牢城市安全新防線,讓我們的城市更好實現“大災無大難、小災不成災”的韌性目標。
來源:工人日報